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2013-09-04 09:27:49|来源:春城晚报
摘要| 时光匆匆,世界无穷;一晃30年,不同的角度,阳光有不同的颜色;不一样的心灵,听到山河不一样的絮语。老昆明融进改革开放的大潮,一去不复返,昆明变成欣欣向荣的壮丽大城。不要寻找,不要圆梦,寻找意味着失去。1983年冬,航拍的昆明照片,我珍藏30年;它珍藏着我对老昆明的怀念,也珍藏 着我对今天昆明的祝福。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1973年南屏街民族商店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1974年大观街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1974年近日公园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1983年从空中看到的小西门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昆明老市政府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翠湖宾馆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1974年近日公园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云南陆军讲武堂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1974年大观街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云南艺术剧院

那些年我拍过的昆明城 回望十座老地标(组图)
1983年大观楼

 

  佛家说:一刹便是永恒。摄影界说:一瞬提供真正的永远。

  如今,昆明发生巨变。昆明城从一座边疆小城,变成欣欣向荣的壮丽大城。什么为证呢?那就是我保存了30年、从天空用胶卷拍的原版照片。

  昆明的地标工人文化宫即将实施爆破,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街道和建筑都永久地定格在照片里。

  1983年,我幸运地得到一次航拍昆明的机会,从天空拍了昆明的一瞬。想不到这一瞬,变成了昆明的永远,见证昆明发生的巨变。

  阳光明媚,普照大地。我们一行来到呈贡机场,登上空军教练机;拴好很粗的安全绳,飞机徐徐飞上晴空。拉开机舱门,坐在舱边,飞机沿着滇池岸边飞行。我从未航拍过,心中忐忑不安,感到压力深重; 想到机会难得,只好“爹死娘嫁人,各人管各人”,专注地拍摄。

  滇池,蓝的天、绿的水,宁静而柔和。岸边,万顷香稻、烟村画园,阡陌交错,一片锦绣。

  从董家湾进入市区,脚下是东风路、圆形的省体育馆、拓东路、东风广场、正在修建的工人文化宫、蜿蜒的盘龙江、铺满阳光;绿树镶边的古老街道,整个城市被分割成棋盘一样的图案,显得神奇、宁静而安详,让我激动。

  飞机低低地掠过近日公园。机翼下展现了以近日公园为中心的正义路、南屏街、宝善街、三市街、顺城街、东风西路放射状的街道,布局有致。为方便拍 摄,飞机在飘着洁白云朵的天空中,沿着市区的主建筑盘旋一圈。火车站、拓东路、金碧路、武成路,四方的老院落、昆明人叫一颗印的老屋,闪烁着古老的光芒, 映刻着百年的过眼烟云,无忧无虑地述说着往日的故事,我心潮难平。五华山、翠湖、武成路、小西门、大观楼、市区和周边的田野从眼前流过,我一一把它们收入 镜头。

  一个多小时的飞行,是那样地短暂,让我想起过去的昆明。

  昆明,因金马呈祥,碧鸡献瑞,被视为吉祥之地;又因四季如春、花枝不断四时新,被誉为春城。唐朝,南诏王阁罗凤赞昆明地:“山河可以作藩屏,川 陆可以养人民”;公元765年命长子凤伽异在昆明地建拓东城,今天尚有拓东路。公元977年,段思平建大理国,在拓东城置鄯阐府,为大理国东都。“昆明” 一词最早是西南夷中部族的名称、彝语“昆弥”的音译。元朝,建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把云南行政中心从大理迁至昆明,昆明为地名始于此。明朝,筑昆明 城,砖砌城墙,周长约9里。历史的长河,滚滚东流。昆明跨明、清、民国几个朝代,直到解放前夕,据说面积只有7.8平方公里。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新中国成立,变化是一条无情的自然规律。改革、进步、突飞猛进。1983年,昆明市区除开卫星市镇不算,比解放 前扩大3.6倍,市区达28平方公里。时代在发展,2013年昆明市区有多大呢?我无法估计。当然想,再一次飞上天空看看春城。此想,只是痴人说梦。

  流年逝水,转眼我已年过70岁,2013年元旦,人少车少,我与老伴骑自行车漫游昆明。漫游中,让我震惊。人世长河,只一瞬,昆明发生巨变。昆明变化之快、之新、之奇,使我感动。崭新的昆明,高楼林立、马路宽阔、车流不息,我还以为是“海市蜃楼”。

  时光匆匆,世界无穷;一晃30年,不同的角度,阳光有不同的颜色;不一样的心灵,听到山河不一样的絮语。老昆明融进改革开放的大潮,一去不复 返,昆明变成欣欣向荣的壮丽大城。不要寻找,不要圆梦,寻找意味着失去。1983年冬,航拍的昆明照片,我珍藏30年;它珍藏着我对老昆明的怀念,也珍藏 着我对今天昆明的祝福。

 

 回望昔日好时光 昆明十座老地标建筑

  本周六(7日)7时,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宫将正式爆破。

  自从两年前,老文化宫传出爆破的消息后,周围的商铺便陆续搬离。挡墙渐渐围拢,从喧闹变冷清,这座曾经的“昆明第一高楼”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

  然而,在这个特别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收回,在城市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当下,追忆一番老昆明对于城市地标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昆明的第一高楼——工人文化宫在昆明人心里占据一个重要的角落。之后,昆明各地高楼不断涌现,第一高楼的历史也被不断刷新。后来,它成为昆明人聚会的场地,老照片中经典的拍照留念地。如今,高度不足提,记忆却难忘。

  在昆明的建筑史上,有10大地标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末,围绕老昆明城而建。

  一个城市的地标,或是伴随着历史的沉淀,或是见证城市的沧桑巨变,或是见证经济发展的脉搏,或是与这个城市居民朝夕相处,伴随他们的衣食住行……一个城市的地标,是人们的集体回忆浓缩,是历史的日记,更是一个城市性格的彰显。

  艺术剧院,20多年前曾是昆明的“电影巨鳄”;翠湖宾馆,百年前就是京城考官专门下榻的“皇华宫”;创建于清宣统元年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以操场训练 为主,于是便有了后来“黄埔的课堂,讲武的操场”之说;呈一高脚酒杯形状的胜利堂,可谓昆明近代建筑艺术典范;“八面风”样式的昆明老百货大楼,“舶来” 的西式风格的云南饭店……

  如今,这些见证岁月变迁的昆明老地标,或许已不再是现代化城市中最吸引我们的。但当封存的记忆一点点被打开,关于这座城市的集体回忆,却像是一壶老酒,越陈越香。

 昆明明老百货大楼是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日记,也是一个城市性格的彰显。平淡无奇的土地,因为形态各异,高低不同的建筑而有了表情。

  在昆明的建筑史 上,有十大地标建筑,他们是云南省科技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体育馆老楼、东风百货大楼、艺术剧院、昆明百货大楼、昆明邮电大楼、翠湖宾馆、云南饭店、 昆明饭店。这批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末,围绕老昆明城而建。其实,能成为昆明地标的远不止这十座。讲武堂、胜利堂、震庄宾馆、金龙饭店这些脍炙人口的建 筑,也是昆明人心中的地标。如今,这些记录时代风貌的建筑有的被拆除,有的被改建,有的得以幸存。这些记忆中的老楼,如今还好吗?晚报记者将为你探访。

  城市中心

  云南艺术剧院 20年前是昆明“电影巨鳄”

  “这里曾经有一个喷水池,还雕刻了山茶花。我在这里第一次看到宽银幕电影《老兵新传》。”艺术剧院的建成,让当年的“文艺青年”马丽感到昆明城一下子“洋气”了。

 坐标:昆明市东风西路132号

  据历史学者、云南中青飞扬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雷 强回忆,云南艺术剧院这块地以前是个空坝子,在昆明城边上,经常有人来这里唱“野坝坝戏”。后来有梨园班子在这里搭台唱戏,于是被称为“秦舞台”。现在的 艺术剧院建于1957年,也是昆明上世纪50年代的工程,仿苏联建筑风格。当时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有1000多个座位。

  这里的第一台演出,是1959年建成后的庆国庆演出,随后,花灯剧演出,苏联节目文化交流演出随之而来,不过在艺术剧院演出最多的剧种是花灯。贵宾簿上闪光的名字也是一长串:周恩来、撒切尔……

  顶着“艺术”的桂冠,艺术剧院在20多年前还是昆明的“电影巨鳄”。所有的电影拷贝,包括译制片、国产片,到了昆明都在这里“首映”,之后才能轮流给其他电影院放映。

  上个世纪80年代,已建20多年的艺术剧院房顶破烂,开始了第一次维修,世博会前又进行了第二次大修。而第三次维修,则是为了《梦•云南》的演出进行准备,这次装修引进了电动的舞台设备,音响、声光电,堪称当时西南一流的剧场。

  现在的艺术剧院,白天主要用于各种演出和会议的租场,晚上则主要用于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表演。

 昆明邮电大楼 全省通信枢纽中心

  “最记得的就是好多人在邮电大楼排队发电报。”市民叶玉梅说,以前电报是7分钱一个字,而普通民众的收入也就20元左右,所以发电报可算是“小奢”行为,一般都在10个字以内搞定。

  坐标:北京路与东风东路交叉口,在云南科技大楼临街相望。

  筒子楼结构,内设走廊,钢混砖墙结构。外墙用当年并不多见的混合砂浆粉刷,局部用水刷石。大厅内的许多柱子上都装饰有花纹,木质窗户依旧结实。这就是落成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昆明邮电大楼内部样貌。

  当时,邮电大楼是全省通信枢纽中心。昆明电信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舒勇说,到60年代,电信、邮政业务分了家,邮电大楼开始对企业等客户提供电话、电 报等 业务,标牌也随之改成了“电报电话”。而随着时代发展,标牌变成了“中国电信”。80年代,单位还承担新闻传真业务。“以前,外地报纸要在当地发行必须将 模板做好,由飞机运送到当地在当地印刷后发行。”技术改革之后,只要将报纸模板做成胶片就能通过传真发到当地电信局。由于电视台电路也由电信负责,用传真 就得等到电视停放,因此每年春晚是电信局最忙的。

 地标酒店

  翠湖宾馆 地基曾是名将花园豪宅

  英女王伊丽莎白访滇期间,翠湖宾馆特意为女王精心准备了滇池游,女王所乘坐的“龙门号”是翠湖宾馆当时所拥有的游船,“翠湖宾馆的尊贵和高质量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国内外贵宾的一致好评,为云南面向世界打开了一扇高品质服务的窗户。”

  坐标:翠湖畔,右50多米处为原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卢汉公馆。

  如同地处的位置一样,明末清初,这里是京城考官专门下榻的“皇华宫”,百年之后,全金箔镶贴的大堂穹顶,在幽静的光线下散发着暗哑的光芒,低调奢华,这就是翠湖边这幢近现代建筑风格的翠湖宾馆,带给每一位走进它的人的直观印象。

  据翠湖宾馆党群办主任李露比介绍,始建于1954年初的翠湖宾馆其主楼地基曾是滇军名将张冲家花园豪宅。当年,省政府亲自策划选址并动员住户搬迁。 宾馆 外型由省设计院建筑师王敬堂精心设计而成“飞机”造型,象征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腾飞。1956年5月1日,翠湖宾馆开业,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前苏联及东欧社 会主义国家援华建设专家、国内外重要领导人,也承担全国或全省重要会务活动的服务工作。

  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翠湖宾馆拆除重建,但却未因此影响它安静沉稳地在接待名单上留下一连串重量级人物:周恩来、董必武、朱德、贺龙等国家领导人和吴努•苏加诺、基辛格、英女王伊丽莎白等外国重要客人。

 昆明饭店

  百姓心中“云南酒店标志”

  老昆明人久哥,眼前总会浮现童年时挎着军绿色书包,徘徊在饭店南楼附近的垃圾中转站前,努力寻找外烟烟壳的景象。“1980年左右,小伙伴之间特别流行玩‘掼烟壳’,只有昆明饭店能找到各种外烟烟壳,箭牌、万宝路、555,还有一些至今都看不懂的外烟烟壳。”

  坐标:东风东路与白塔路交会处

  说起昆明饭店,1989年就到昆明饭店任总经理的段复广滔滔不绝起来。据他介绍,最早的昆明饭店比如今的主体大楼更靠向东风东路,又称南楼(如今昆 明饭 店的商务中心),建于1958年。南楼是带有东欧建筑风格的建筑,共有5层,是上世纪50年代昆明的10大地标建筑之一,在昆明老百姓心目中享有“云南酒 店标志”的美誉。

  南楼建盖时,具有涉外接待功能的翠湖宾馆已经开始营业,但主要负责接待中外专家,昆明似乎还缺少一个专门接待各级政要 的酒店,于是昆明饭店应运而生,一建成就跃居昆明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饭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云南最高级的涉外酒店,昆明饭店内部实行军事化管理。对 于贵宾的接待,有一连串的安全措施保障,其中包括对食物安全卫生的把控。

  1982年,高50米、共13层的北楼建成,成为工人文化宫重 建前,昆明最早的高层建筑。而当时要进昆明饭店当一名服务员,其难度不亚于今天考空姐。1992年11月,经国家旅游局评定,昆明饭店荣获“四星”,成为 云南省当时的第一家“四星级”涉外旅游饭店。评星后的第二年,昆明饭店一次历史性飞跃,接待旅客6万多人,实现收入3000多万元,创汇1300多万元。 段复广介绍,这样的发展成绩甚至促使泰国三军总司令从美国记者写的一篇报道中,得知昆明饭店已装修一新,来昆后住进昆明饭店。

  云南震庄迎宾馆

  曾接待英国女王到访

  “外围墙打开了很多年,郁郁葱葱的绿树间有一些古典的红顶老房子。”

 坐标:北京路514号

  省文史研究馆原党组书记、馆长、研究员、省政府参事何宣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多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女王出访中国,其中一站就是 到昆 访问,和丈夫在昆期间就住震庄宾馆。当时为了迎接女王,还精心装饰了她所下榻的小楼。宾馆里,当时的省领导与她会见,并以云子、茶叶等云南的特产作为礼 物。

  还有另一件令他记忆犹新的事同样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某年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会议在昆召开,震庄宾馆承担了重要的接待任务,最终,下榻于此的与会领导宣布了昆交会在昆落户。

  在80后昆明男生肖明的记忆中,直到上中学时,震庄宾馆还没揭开神秘面纱。那时,临街围墙还在,外面总是放着几大排气派的花架子,架上永远铺满了火 红的 鲜花。多年后,李小岩加入上班族行列,他也有机会走进这座昔日看似神秘的宾馆参加活动。在他看来,震庄宾馆和外面的宾馆酒店没什么两样,不过绿化和古朴气 息胜过一切。

 金龙&锦华酒店

  高级酒店多个“第一”印象

  26岁的小李第一次吃牛排就是在锦华大酒店的旋转餐厅。他还记得为了和全家人共进西餐,还特别穿着一身小西装。“8岁时,坐在会转的餐厅,吃着35元钱一颗的冰淇淋球,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坐标:北京路近昆明火车站一带

  “那时得有人领着才敢进去,更别说是消费了。”在商海打拼多年的王鹏,对高级酒店的多个“第一”印象都发生在金龙饭店。“第一次见过有喷水池的酒店 大 堂,第一次见到大型的水晶吊灯,厨房外养着当时少见的大龙虾。”第一次去金龙饭店参观,是托父亲好友的福,坐着酒店的红旗轿车去的。“90年代初还很少人 有小轿车坐。”他回忆道。

  “印象中金龙住的老外特别多,小学时还和同学们去找他们不要的外烟烟盒来玩。”除了老外和外烟,停车场的一排 豪车也令王鹏难忘,在很少有高级轿车的年代,酒店停车场却有不少接待用的红旗和少量奔驰车。酒店商场部的名牌箱包、高级西装价格标签令人咋舌。“那时,金 龙确实是一个地标建筑,朋友间会约在门口见面。

  要说老外到昆明最爱是金龙,那么国内高端团队最喜欢的就是后起之秀锦华大酒店,“当年国内高端商务活动、高端团队,经常接待外省的商务团都是在那里。”锦华大酒店兴起时,王鹏初入旅游行业。想为国内商务团订锦华大酒店,还得要关系非常好,提前一段时间才能预订到。

  历史文物

  云南陆军讲武堂

  中国近代著名军事院校

  1985年的一个夏天,当时的讲武堂被作为昆明市青少年宫。还是初中学生的周航参加航模比赛培训班,在这里住了20来天。“就觉得是个老房子。当时周围都是平房,讲武堂已经和它们融为一体,墙上的颜色也掉得几乎成为白色。”

  坐标:翠湖边,今云南省科技馆、省图书馆一带。

  这栋巍峨的黄色建筑,因为其独特的色彩,在昆明的老房子里显得很不一样。历史学者雷强给了我们答案:云南的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军事院校,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受法国的影响,讲武堂的建筑结构、门窗设计以及墙面颜色都以法式建筑的形式呈现。

  讲武堂的原址比现在大,包括如今的省科技馆、省图书馆在内,东临翠湖,西抵钱局街,南望洪化桥,北邻仓园巷的广大地域。其中的操场特别有名,因为当 年效 仿日本士官学校,以操场训练为主,极其严苦。每天除了上课,还要上操两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还有自习,而且夜间有紧急集合的训练。这与后来的广东 黄埔军校侧重理论教育相对照,便有了“黄埔的课堂,讲武的操场”之说。

  雷强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讲武堂曾经被用作昆明市青少年宫,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讲武堂仅存主体建筑一幢,为走马转角楼式砖木结构大四合院,已经成为历史博物馆。

 抗战胜利纪念堂

  建筑艺术为昆明近代建筑典范

  “宣传昆明可以高调点!”昆明“流动博物馆”负责人黄列宁自发带领市民参观胜利堂超过10年,上万人次。因胜利堂紧挨花鸟市场,外省来昆旅游的游客问黄列宁路时,他顺便把他们带到了胜利堂参观。

  坐标:云瑞西路

  胜利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胜利纪念堂,昆明人称之为“胜利堂”。胜利堂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 堂”, 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建筑形式观众厅为弧形山墙,清式斗拱、彩画架枋、白石勾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胜利堂的周围布局也作了改造,鸟瞰整体呈一高脚酒杯形状,气势壮观而恢宏,胜利堂两侧的弧形道路云瑞东路、云瑞西路即为杯壁,北边的云瑞北路为杯口。清代云贵总督署的照壁所在地建成椭圆形的云瑞公园做为底座。胜利堂的整体建筑艺术可谓昆明近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作为老昆明的标志性建筑,两只 “酒杯”守护胜利堂已60余载。有关资料记载,由于当年由民间资本集资建盖,后来出现经费不足情况,所以“酒杯楼”虽然外表看起来十分雄伟,但内部建设用 料较差。5年前,居住在“酒杯楼”内的居民开始搬离建筑。住在云瑞西路18号的李奶奶说:“旁边的住户都搬到红云小区去了,等西酒杯楼维修之后,我们也会 搬过去。”

 云南省博物馆

  半个世纪的古老建筑

  市民王大爷说:“我从孩提时代就进省博看展览,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已近花甲之年,可以说省博的展览伴随了我的半生,这里是云南的文化圣殿。”

  坐标:五一路与东风西路交叉口

  省博大楼为仿苏联建筑风格修建。大楼墙面为明黄色,为一座主楼高7层、两翼高3层的宝塔式建筑,通高40米。迎面12根大柱撑起整座建筑,气势恢宏。屋顶整体贴金,顶上有红星闪烁。建筑1至3层为展厅,面积共4200平方米。

  目前,省博老馆已成为昆明市内为数不多的见证半个世纪风云历史的古老建筑之一,成为矗立于市中心现代建筑丛林中的别致一景。2006年,被评为“昆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2012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核定为“第七批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1965年至今,省博内举办了包括《云南省出土文物展》、《红军长征过云南实物资料展》、《人民音乐家聂耳》等在内的300余个原创性大型精品展览。

  云南省科技馆

  曾被称为农展馆

  对曾经的省科技馆,李亚平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逢年过节的年货街上。“春节前,家长都会相约去省科技馆买年货,每次大丰收回来,我都特别激动,马上去翻翻看买了什么好吃的……”

  坐标:翠湖西畔,与讲武堂相邻。

  雷强说,1956年后,昆明城市进行改造,建设新昆明进入了热潮。当时要大办农业,展示农业方面的成就,所以就叫农业展览馆。

  建这个馆,占用了当年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外操场土地。没有拆除重建的经历,只有部分楼维修过。后来农展馆与时俱进改成了云南省科学技术馆,现在名称为 云南 省科技馆。至今,省科技馆主要举办农业、科技、书法等展览。逢年过节还经常举办各种土特产、商品展销会。科技服务楼具备有声相厅、大小报告厅、会议室、多 媒体电教室等多项功能。

  王云 李超 陆敏 张勇 实习生 胡思倩 匡驿欣 李晓娟(春城晚报)

热门导购

热门评测

参与讨论 677 我要评论

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
暂无评论, 您可以发起评论